認識內在小孩(下篇):從探索到治愈,與內在小孩深度連結
- Your Mind Matters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上篇文章中,我們透過自我催眠找到了與「內在小孩」相遇的入口,了解到這個深藏在心底的兒童人格,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。接下來,讓我們沿著這條探索之路繼續前行,透過更多具體可行的方法,與被遺忘的「內在小孩」建立更深度的連結。

1. 寫下你的童年故事 / 繪畫「家庭圖」
當我們提起筆,開始細細描繪童年的模樣,就像是打開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百寶箱。香港作家西西曾在《我城》中用細膩的筆觸描寫童年巷弄生活,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,將童年的點滴客觀記錄下來。可以從家庭環境講起,比如在台灣眷村長大的孩子,可能會記得紅磚牆、公共水龍頭,以及鄰居們熱情的招呼聲;在香港唐樓成長的孩子,或許難忘狹長的走廊、此起彼伏的晾衣杆碰撞聲。
除了環境,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更是關鍵。就像小時候第一次參加學校運動會,無論是跑輸了比賽躲在角落哭泣,還是獲得獎牌時的驕傲,都蘊含著重要的情感密碼。甚至一句話,比如父母無意間說的「你真沒用」,可能就像一根刺,多年後仍隱隱作痛。繪畫「家庭圖」也是個有趣的方式,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家庭成員的關係,誰和誰親近,誰又總是距離遙遠,在塗鴉中,或許能發現從未察覺的家庭互動模式。
2. 尋找童年情緒
回顧紀錄下的童年故事,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一部微電影,而我們要做的,是重溫當時的「主角」—— 那個小小的自己的情緒。有位在香港工作的讀者分享,小時候她考了全班第二名,興高采烈地拿著試卷回家,本以為能得到父母的誇獎,結果換來的是「為甚麼不是第一名」的質問。從此,她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追求完美,害怕不被認可。這個例子中,當時的失望、委屈,以及父母的回應,共同塑造了她往後的行為模式。
我們要像偵探一樣,在這些故事中捕捉每一個情緒細節,恐懼、快樂、憤怒…… 同時,更要留意外界的反饋,是父母的擁抱讓我們學會了自信,還是冷漠的忽視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?
3. 現在的我
從回憶中抽離,把目光聚焦在當下的自己。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傍晚,泡上一杯熱茶,坐在沙發上,問自己:「我目前的狀態如何?」不用刻意隱藏,也無需美化。也許你會發現,自己在職場上總是不敢表達真實想法,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患得患失。就像台灣作家吳淡如在《時間管理幸福學》中強調的,認清現狀是改變的第一步,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,才能找到改變的方向。
4. 成為自己的偵探
當我們手握童年的故事和當下的狀態,就像拿到了兩塊拼圖,接下來要做的,是尋找它們之間的契合點。比如童年時總是被父母否定的孩子,長大後可能會缺乏自信,不敢嘗試新事物;小時候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長大,成年後或許會陷入永無止境的比較之中。
透過這些關聯,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,童年經歷如何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我們,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選擇。這並不是要讓我們陷入自怨自艾,而是讓我們明白,所有的行為和情緒都有跡可循,也因此有改變的可能。
5. 創造新模式
發現了童年與現在的關聯,就像是找到了改變的鑰匙。此時,我們要學會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,大膽地問自己:「如果可以重新選擇,我該如何應對目前的狀態?」
比如,過去總是習慣默默承受壓力的你,可以嘗試向信任的朋友傾訴;害怕表達意見的你,下次會議上不妨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。每一次新的嘗試,都是在為自己創造新的行為模式。就像種下一粒種子,只要耐心澆水施肥,終有一天會開出美麗的花朵。
重新連結內在小孩
連結「內在小孩」的旅程,可能會伴隨著痛苦和眼淚,但正如台灣心理學家許皓宜所說:「療愈的過程,就是重新撿拾起那些破碎的自我,拼湊出完整的自己。」當我們勇敢地直面過去,就能更好地理解現在的自己,並擁有創造未來的力量。
最後,再次推薦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這本書,它會帶著你跟隨蛤蟆先生的腳步,在溫暖又深刻的故事中,完成一場與內在小孩的深度對話。希望每一位踏上這段旅程的讀者,都能在探索中遇見更真實、更自由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