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名 IT 人員,長期熬夜趕工導致嚴重失眠。起初以為只是作息紊亂,直到連續三個月每天只能睡 3 小時,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。我試過褪黑素、安眠藥,以及其他補健品,卻出現日間恍惚、情緒暴躁等副作用。接受Vincent 的催眠治療後,發現失眠源於潛意識里對「失業的恐懼」—— 童年目睹父親失業的創傷,讓我將「熬夜工作」等同於「生存的保障」。現在通過催眠調整認知,我學會在晚上11點準時關機,重新建立「工作≠生命全部」的信念,終於能享受自然睡眠。

治療師的話
首先要恭喜你跨越了這道看似不可能的障礙!做治療的過程,我也分享過自己曾經大半年被失眠所煎熬。現在狀況得以改善,有賴你的自我覺察以及對自我療愈的堅持,讓催眠治療的效果得以最大化。相信我們之間的互信與配合,是突破失眠困局的其中一個關鍵要素。
失眠的多元成因解析
失眠就好像複雜的拼圖,可能由單一或多重因素交織而成。下面我們簡單探討幾種失眠的成因:
創傷型失眠:如童年被拋棄感(如父母深夜爭吵)、重大事故記憶等,形成「清醒 = 安全」的潛意識指令;
壓力型失眠:長期高壓工作導致「腎上腺素 - 皮質醇」失調,大腦進入「戰鬥模式」無法切換;
節律型失眠:晝夜顛倒、頻繁跨時區差引發生物鐘紊亂;
焦慮型失眠:對「睡不著」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,越想睡越清醒;
環境造成失眠:噪音、光線等物理成因幹擾被潛意識編碼為「威脅信號」。
無論哪種類型,失眠本質都是「身心失衡」的警報 —— 當意識層面想睡,潛意識卻因某種原因堅持「保持警覺」。
應用催眠於失眠
針對不同成因,催眠治療通過三給主要方法靈活應對失眠問題:
潛意識溯源:
創傷型:年齡回溯技術定位創傷事件,重構「安全睡眠」認知
壓力型:意象對話引導釋放職場壓力,建立「休息 = 積蓄能量」新聯結
神經重塑訓練:
定制睡眠暗示(如「我的身體正在自動調節到最佳休息狀態」)
感官錨定法:
如背部接觸床墊/ 特定香氣 / 音樂觸發睡眠反射)
身心節律調整:
呼吸頻率同步技術降低交感神經活躍度
對應生物鐘進行自我催眠聯係,修復晝夜節律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