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樂齡健康】每日孤獨感如何悄悄加速衰老?科學研究揭示長者隱形健康威脅
- Your Mind Matters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核心重點
短暫孤獨也傷身:即使短時間的孤獨感,也可能加速身體衰老。
每日情緒波動影響深遠:研究發現,孤獨感的日常變化與生理衰老及健康問題直接相關。
炎症、體力下降的誘因:孤獨會誘發身體炎症反應,削弱肌肉力量與行動能力。
社交活躍者也難倖免:即使平時人際關係良好,單日的孤獨感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。
衰老不只是自然過程 —— 孤獨是隱形催化劑
我們常認為衰老是身體機能自然退化的結果:動作變慢、頭髮變白、需要更多休息。但最新研究指出,對衰老影響最深的因素之一,可能並非來自身體,而是「孤獨感」。
尤其對長者而言,孤獨不只是情緒問題,更是一種潛在健康風險。隨著年齡增長,長者可能經歷親友離世、退休後社交圈縮小、行動不便限制對外聯繫等變化,這些都可能加劇孤立感。但美國最新研究發現,不僅長期孤獨有害,就連短暫的每日孤獨波動,也會對生理與生物層面的衰老產生實質影響。

科學實證:每日孤獨感的具體影響
美國《健康心理學》(Health Psychology)2025 年研究追蹤 1,000 名中年及長者,分析連續 8 天的每日孤獨感與衰老標誌物的關聯。參與者需記錄每晚的孤獨情緒,並提供血液樣本(檢測細胞生長因子 IGF-1、炎症指標 IL-6)及完成體能測試(步行速度、握力)。
兩大關鍵發現:
整體孤獨水平高:經常感到孤獨的長者,體內 IGF-1(負責細胞修復的重要因子)濃度較低,顯示細胞老化速度更快。
孤獨感波動敏感者:易受每日事件影響而情緒起伏的人,血液中炎症因子 IL-6 更高(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),且步行速度較慢、握力較弱,日常活動(如煮食、穿衣)更易出現困難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影響獨立於抑鬱情緒或整體社交狀況—— 即使平時社交活躍,單日的孤獨感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。
為何長者更需關注「孤獨感」問題?
香港樂施會2023 年數據顯示,65 歲以上長者中,約21.6% 處於獨居狀態,而退休、體力下降、親友離世等因素,均可能增加孤獨風險。研究指出,短暫的「孤單一天」並非「小事」:它可能觸發身體炎症反應,長期累積則加速肌肉流失、行動能力退化,甚至影響心血管與免疫系統。
對抗每日孤獨的實證建議(適用於長者及照顧者)
優先日常連結:
每天撥 10 分鐘與親友通電話、視像聊天(如使用 WhatsApp、微信),或與鄰居共進早餐,簡短互動即可減輕孤立感。
從牽手·香港團隊與長者中心合作的電話支援計劃中發現,義工每週兩次致電長者,通話內容包括關心健康、家居衛生及閒聊,這種持續的電話問候有助建立互信和減輕長者孤獨感,且對長者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。
建立規律社交習慣:
參與地區長者中心活動(如樂齡學堂、晨運班)、教會聚會或興趣小組(如書法、園藝),穩定的社交節奏能提供安全感。
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 18 區均設有長者活動中心,提供免費或低費用活動。
善用科技打破地理限制:
透過視像平台參與遠程興趣班(如線上太極、烹飪課),或加入長者專屬社交群組(如「香港長者網上學堂」),彌補行動不便的限制。
關注即時情緒變化:
照顧者或親屬除了關心長者「有沒有朋友」,更應主動詢問「今天心情如何」,及時發現短暫孤獨的信號(如沉默、食慾下降)。
參與社區共融計劃:
政府「安老服務計劃方案」鼓勵長者參與「鄰里互助」項目,例如擔任社區導賞員、義工,透過貢獻感增強歸屬感。
從「被動接受衰老」到「主動經營連結」
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全球領先,預計 2036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佔 30%。這項研究提醒我們:健康長者生活不僅是無病無痛,更需「情感充電」。每日的微小連結 —— 一句問候、一次共餐、一場談話 —— 都在為身體的抗衰老機制注入能量。
無論長者本身或社會各界,都可從「關注每日情緒」開始:對長者而言,主動走出家門或撥打電話;對年輕一代,多花時間聆聽長輩的聲音。正如研究結論所示:衰老的速度,取決於我們與世界的連結有多深。
參考資料
Wilson, S. J., & Koffer, R. E. (2025). Lonely days: Linking day-to-day loneliness to b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ging. Health Psychology, 44(5), 446–455. DOI: 10.1037/hea0001426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