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hatsapp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kedin

課外活動節觀察香港教育現況:潮流,期望與兒童發展的矛盾

近日參與香港課外活動節,會議展覽中心舞臺上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。遠望時,勁歌熱舞的表演者、魅力四射的模特兒,活脫脫是專業團隊的演出。走近一看才發現,這些在舞臺上光芒盡現的「專業人士」,大多是未滿15歲的青少年。他們更能以流利韓文、英文作自我介紹,展現出超越年齡的自信與才藝。此情此景,不禁令筆者陷入深思:究竟是社會迫使孩子早熟,還是家長在賦予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?

 

在這場為期三日的活動中,本地教育界的「追風」現象表露無遺。自香港劍擊隊於奧運取得佳績後,劍擊學校如雨后春筍般開辦;近年韓流席捲全球,K-Pop舞蹈學校、化妝培訓課程亦在港迅速冒起。這類現象固然反映了社會對新興事物的敏銳觸覺,卻也引發另一重疑問:當這些熱潮退去,孩子們還會繼續投入心力鑽研嗎?



正在進行劍擊比賽的小朋友
場内的小劍擊運動員

 

為人父母者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本是人之常情。若能在兒童成長階段,協助他們發展興趣愛好,使其日後既可作為調劑心情的良方,甚至能發展成職業,確實是美事一樁。然而,當家長與孩子皆以「潮流經濟」為導向選擇課外活動,便可能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。

 

從心理學角度而言,興趣本應是推動個人持續投入的內在動機。若孩子單純為迎合潮流而參與活動,而非出於內心喜愛,即使短時間內能取得一定成果,長遠來看,一旦潮流退去,便難以維持恆久的學習動力。此種「追風式」的教育選擇,無異於沙上建塔,看似熱鬧,根基卻未必穩固。

 

更值得關注的是,現今社會在兒童教育上存在深刻矛盾。一方面,香港作為締約方,需履行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》,確保兒童在安全、健康的環境下成長,尊重其自主選擇權;另一方面,社會經濟氛圍卻不斷施壓,令家長與孩子在選擇時難免受功利思維影響。

 

部分家長常抱持「技多防身」的心態,例如認為「就算鋼琴未能考取所有演奏級,日後失業也能教琴謀生」。此類言論看似實際,卻反映出教育價值觀的扭曲。原本屬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「自我實現」層面的興趣愛好,竟淪為保障「基本生存」的手段。如此心態下,孩子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,興趣亦漸漸失去其本質意義。

 

要化解上述矛盾,需要家長、學校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。家長應多觀察孩子的興趣與天賦,尊重其個人選擇,避免將自身期望強加於子女身上。學校及社區組織則可提供更多元化的課外活動選擇,並加強對興趣班質素的監管,避免過度商業化。此外,社會亦應反思功利化的教育價值觀,鼓勵大眾欣賞興趣愛好本身的價值,而非只著眼於其實用性。

 

香港課外活動節所呈現的種種現象,折射出當代教育的困境與挑戰。唯有打破「追風」心態,回歸教育本質,才能真正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、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。否則,今日的「明日之星」,或將在潮流更迭中迷失方向,這無疑是整個社會的損失。 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